作者|黄小芳
编辑|邢昀
中国的神仙们很忙。
2015年暑期档,一部《大圣归来》上映仅三天就打破了国产动画电影票房难过亿的“魔咒”,市场热情瞬间引爆。
隔天,光线传媒火线出击,投资2000万与《大圣归来》的核心团队田晓鹏等人成立公司。这一操作,让光线传媒老板王长田被质疑是“见利起义”。
三个月后,王长田把旗下以动画发展为核心的彩条屋推上了前台。发布会上,一众新锐动画导演曝光了多个动画电影项目,22部动画长片的计划同时发布。
这些动画计划里有一部电影以哪吒为主人公。谁都没有想到正是这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狂揽50亿票房,大获成功。
而国漫崛起+神话IP,也受到了资本和市场的热捧。
因而这几年间,哪吒和孙悟空反反复复出现,大银幕有神仙打架之势。2016有《我是哪吒》,近期《封神榜:哪吒重生》在春节档定档。关于中国超级大IP孙悟空的,还有《大闹西游》《小悟空》《悟空奇遇记》等等,但是大多扑街。
国漫崛起的路上,神话IP还能不行创造出神话?
“封神宇宙”破灭了?
“姜子牙,你可知罪?”
2019年《哪吒》片尾最后一个彩蛋放出了下一个主人公姜子牙,市场热议:能不行把中国的神话宇宙打造出一个世界级IP,对标漫威宇宙?
漫威的宇宙来源于美国上世纪30年代末的漫画,雷神、美国队长、钢铁侠等角色被串联起来,搬上大银幕,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IP效应。
每个故事和人物都自成一体,并且每个超级英雄都在其他故事里穿插出现,最终构成统一体《复仇者联盟》,并且自《复联1》以后,每个漫威宇宙IP的出现时间线都被规划好。
漫威成功向人们展示了系列IP的好处:不但票房有保证,后续的广告、授权方面也具备联动效应。
长期以来,《西游记》《山海经》《封神演义》这些流传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给了创作者们很多灵感。哪吒的成功,让神话IP在国漫崛起的路上有了更多可能性。光线传媒陆续推出姜子牙、二郎神等,能否打造出一个统一的封神宇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光线传媒的“封神宇宙”是自己打碎的。
喜欢《哪吒》的观众去观看《姜子牙》很快就失望了,因为除了彩蛋中姜子牙和哪吒的互动,人们找不到这两部电影的其他联系。
更分裂的是,同一个申公豹,在《哪吒》里是奸诈形象,到了《姜子牙》里则成为憨厚正义的化身。当然最大的槽点还是《姜子牙》剧情逻辑不行自作掩饰。也难怪抱着串联心态的观众,吐槽该片最好的是彩蛋。
电影上线之前,为了给影片造势,《姜子牙》官微还发起#姜子牙哪吒大圣敖丙#天团话题,并制作响应宣传海报。但当观众发现,和《大圣》《哪吒》热血中二喜剧故事差别,《姜子牙》的故事更像是丧气的中年危机。过度营销的后果就显示出来了。
目前《姜子牙》的豆瓣评分是6.9分,截至10月15号,累计票房14.83亿元。这个成绩和其他电影比也算不错,但远远不及预期,对光线传媒的影响是立竿见影。
该影片上映前的9月30号,光线传媒总市值高达488.74亿元,截至10月16日收盘,光线传媒总市值380亿元,短短半个月,光线传媒市值蒸发超100亿元。
王长田想做动画,实际上从2013年底就开始了。
相比真人电影,动画电影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王长田曾公开表示:第一,没有演员成本;第二,投资的公司本身非常有实力,制作成本也能够控制得比较好;第三,动画电影系列化后,成本降落,毛利率提高。尤其是动画模型,再次使用不再发生太多成本。
而在动画电影里,借用传统神话IP,相比新创一个IP又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传统神话中的人物、故事本身就有群众基础,自带流量和热度,不是完全的冷启动。
光线传媒的失利,也间接说明“封神宇宙”IP不是那么容易打造的。
一方面,完成一个系列宇宙是相当大的工程,需要在创作中协调控制,以及成熟的工业化流程体系配套。目前来看,《哪吒》《姜子牙》显然不属于一个“封神宇宙”,更像是光线传媒对市场的试探,“封神宇宙”的噱头大于实质。
光线传媒的运作模式也会影响”封神宇宙”的打造。
2015年《大圣归来》上映3个月后,光线传媒宣布成立彩条屋影业一口气公布22部片单,并投资了十月文化、可可豆动画、玄机科技、中传和道等动漫公司。这些公司是独立运营的,比如玄机科技首要作品为《秦时明月》系列,可可豆动画则是《哪吒》的主创团队。
在创作上,光线传媒的每部影片背后都是差别的导演、差别的公司,并没有什么联动的可能。
另一方面,中国的神话IP谁都可以来改编,在荧幕/银幕上反反复复被改编太多次,观众也会存在必然审美疲劳,如何讲出好故事、新故事就变得格外重要。一旦出现烂片,整个IP形象也受到影响。
所以对于光线来说,利用神话IP打造封神宇宙的想法很有吸引力,但是难度不小。
银幕上神仙们越来越多
过去中国动画电影利用传统神话IP形成强大传播力的例子并不少。
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诞生。这部电影借鉴了迪士尼推出的《白雪公主》的人物造型设计和表现手法,又融入了中国绘画风格和叙事技巧。
影片在日本上映时,日本动漫界鼻祖手冢治虫曾这样评价:“抱着轻视的眼光去看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的人们,看到这部影片如此有趣,如此豪华,惊得木鸡之呆。”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在艺术至上的氛围下佳作频出,《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美术片就此诞生。
万氏兄弟的老二万古蟾将自己痴迷的雕刻和剪纸艺术呈现在动画影片《猪八戒吃西瓜里》。
《大闹天宫》被伦敦电影节评为“最佳影片”,一名影评人甚至认为大闹天空的神话故事可以和《圣经》的神话故事相媲美。
《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天书奇谭》等动画片也承包了一代人的童年,海量具有国民基础的IP储备,让上美影厂媲美迪士尼。上美影厂也无意中成为中国神话IP的大收集者。
但体制机制差别,脱离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导致上美影厂空有强大的IP,却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迪士尼因其成熟的IP运营经验,在国内拥趸众多。华谊、万达等一众企业都想做中国的迪士尼。
迪士尼著名的火车头理论称,电影本身可以不赚钱,但是它必须带动相关家当赚钱。围绕IP开发的线下实体乐土和衍生品才是王道。
以其2019年第四季度的财报为例,迪士尼媒体网络营业营收65.10亿美元,主题乐土、体验及消费品营业营收66.55亿美元,而直接和票房相关的影视娱乐部门营收则为33.10亿美元。
光线传媒和彩条屋也有意沿着迪士尼的路径往前走。
“5年做产物,5年做家当,5年做家当链”是易巧对彩条屋发展的规划。易巧是彩条屋的CEO,也是光线神话IP系列的重要操盘手,2020年6月易巧宣布将从光线传媒离职,给彩条屋战略的落实带来了不确定性。
但是,光线传媒和彩条屋还处于做产物的阶段,核心之一就是对中国神话IP进行动画创造挖掘。
21世纪头十年,国漫一向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动画生产国,但能被称为佳作的很少,能形成IP运营的更是少之又少。动画电影制作周期长、耗资不小,市场表现却令人失望,让很多投资人和制片人对动画电影,尤其是成人向动画电影望而生畏。
最终,让行业人士看到希望的是中国神话IP的改编。
《大圣归来》全靠“自来水”宣传,最终以9.56亿票房成为当年黑马,以及国漫崛起的星光。对此,有人感叹,兜兜转转几十年后,最能打的还是那只猴子。
《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也曾直言,选择孙悟空这个形象是因为“省事”。